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谈球吧体育 > 健身知识

健身知识

Fitness knowledge

分类>>

谈球吧体育关于本市体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2-12-10 13:21:5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深入贯彻习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市委的重要部署,深入贯彻体育强国战略,市人大常委会在去年开展本市体育相关立法调研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对本市体育发展情况开展监督。

  去年年底,市人大常委会陈靖副主任带队赴市体育局及相关体育场所,听取本市体育发展情况的汇报,对如何开展今年的监督调研提出要求。今年以来,市人大社会委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认真遵守疫情防控的要求,对本市部分体育场所、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产业园区和社区体育服务中心等开展实地监督调研。同时结合国家《体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赴浦东新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听取意见,对本市贯彻落实《市民体育健身条例》等情况开展监督调研,围绕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等重点领域,与市人大代表、运动员、教师、体育工作者、市民群众及街道和社区干部开展座谈调研。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社会委形成了监督调研报告。有关情况如下:

  从调研情况看,本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为目标,将体育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平台,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本市体育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一是各级政府加大体育工作投入。市、区两级政府全部建立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努力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2020年,市、区两级财政在全民健身事业上总投入达45.3亿元(包括各区建设大型体育场馆、举办综合性运动会等专项经费)。二是群众性体育赛事及活动带动效应明显。建立健全以市动会和城市业余联赛为主体的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有效吸引市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连续两届市动会的参与人次均超千万。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和上海赛艇公开赛等品牌赛事活动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近五年市级层面职工赛事活动达到35000余场次,参与人数超200万人次。三是广大市民参与体育休闲各类活动积极性高。广大市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集体组织以及个人参与各类日常体育锻炼明显增多,在册体育健身团队5.79万个,平均每千人拥有固定健身团队2.33个。据《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7%。四是社区健身指导服务广泛开展。本市将社区体育服务配送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健身技能培训、举办科学健身讲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已达6.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的2.5,起到了组织健身活动、传授健身技能、宣传健身知识的作用。

  一是出台《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探索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在社区健康驿站建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40余个,广泛开展社区慢性病运动干预,提供健身、康复和养老一体化服务。二是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的建成大大拓展了市民的体育休闲场所,为市民休闲谈球吧体育、健身提供了方便,受到广泛欢迎。三是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体育健身活动场地不断增长,67.8%的城市公园中设有体育健身设施,共有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类体育设施223片,青少年、老年运动器械等健身体育设施1626套。

  一是竞技体育成绩优异。在东京奥运会上,上海运动员参加人数为历届境外奥运会最多,取得了历史最佳成绩;在全运会上,上海市代表团在多个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金牌和奖牌总数均超上届。上海男排实现“六连冠”,创造了联赛“十六冠”的纪录。在残疾人竞技体育方面,东京残奥会获得11金,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获得57金。二是体育产业发展迅速。本市体育产业每年保持两位数以上较快增幅,总规模已达到1700亿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86.9%,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一批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落户上海,逐步形成体育产业的集聚发展效应。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连续五届在上海举办,成为全球体育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渠道和中国体育品牌向世界展示实力的重要窗口。本市已经建立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3家、示范单位10家、示范项目11个,占全国总数近1/10。

  一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2021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教委、市体育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起草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健身知识,制定了2022年、2025年及2035年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目标,围绕课程、赛事、评价、保障等关键因素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二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优化调整体育课内容设置,明确了学校体育课时及体育锻炼的安排。三是进一步健全监测评价体系。指导研制国内首部面向普通学生的《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涵盖11个体育运动项目,包括态度、行为和成效等三个维度,建立由知识意识、行为、技能等指标组成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

  近年来,本市体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广大市民在体育方面的获得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具体是:

  虽然近年来本市加快了体育设施的建设,目前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增至2.35平方米,但一方面,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另一方面,本市的体育场地中心城区和远郊分布不均,资源整合有待提高,中心城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平方米左右,体育场地设施供不应求。此外,群众体育设施多样性不足。

  调研中发现,本市体育场馆设施规模、服务模式、运营机制各不相同,分类管理机制不完善。公共体育场馆总体运营模式呈多样化,有自主运营、整体委托运营、混合运营等多种模式,但体育场馆为民惠民的公益属性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公共体育设施场地面积仅占全市体育场地总面积的23.25%。从调研情况看,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收费与市场化经营设施相比优惠不够明显,除了全民健身日外也较少有免费开放。此外,体育场馆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信息化服务还存在差距,市民知晓率不高,导致体育场馆的预定存在困难,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一是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亟待加强。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目前存在20%左右的缺口。受各种因素制约,存在体育教师招聘难、在校内上升通道不通畅、职业成就感不强的问题,导致体育教师相对缺乏。二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招聘的机制还需完善,整体年龄偏大,专业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市民健身指导的需求。三是体育后备人才的建设需要引起重视。专业体育运动学校教师的职业晋升和待遇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专业运动员的培养机制还需不断完善。本市属地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亟待深化研究,相关政策措施也需完善。

  一是本市体育发展的顶层设计还需加强。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体育的应用场景还不够,整合体育与旅游文化等信息平台的资源共享还有差距。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促进体育事业与产业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健身需求。针对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深化研究,还需完善相关政策,加强政策的综合平衡协调。二是助力体育企业纾困解难的政策还需加快落实落地。为进一步克服疫情影响,认真贯彻本市“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的相关要求,相关政府部门为体育企业服务的力度还需加大。

  体育发展是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市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本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习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大力弘扬“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按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全力克服疫情影响,促进体育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体育需求。

  本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体育在本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严格落实各项法定职责,不断加强政策供给和政策评估,探索出一条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体育发展路径。一是要形成工作合力,优化公共体育资源配置。要充分发挥体育相关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在明确落实各部门职责任务分工的基础上,完善部门间的工作联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针对本市人均健身面积短缺等问题,要创新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和建设思路,根据体育健身设施自身特点,将其嵌入公园、绿地、自然生态空间、商业文化设施,实现共建共享。市体育局要发挥牵头职能,联合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与企业,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全社会共同发展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的合力。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体育领域相关法规,加强综合监管督查。要密切跟踪国家《体育法》修订情况,认真开展本市地方立法的研究,加快完善本市体育领域的综合性法规。要完善体育领域综合监管机制,全面落实《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考核监督,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不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要加强场馆建设与规划布局。继续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力度,特别是中心城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公园绿地谈球吧体育、绿道的体育功能,进一步打造黄浦江滨江、苏州河滨河体育生活秀带。大力推进简单便利场地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废旧厂房、屋顶、高架桥下等空间,建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场地和各类健身设施。在场馆设计上符合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求,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需求。二是要依法开放学校体育健身设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本市学校体育健身设施应逐步恢复向社会开放,执行好《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的相关规定,缓解体育场地设施供不应求的矛盾。三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公共体育场馆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资金补助力度,规范资金的补助范围、支出内容以及申报、审核和分配等环节,多角度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通过政府配送体育消费券等方式,鼓励、支持经营性体育场馆向市民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适度降低收费标准。四是要加强体育设施规范管理。要加强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加大执法力度,对全市体育场地出租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摸底排查,对不合规的及时督促整改。加快研究体育场馆收费机制改革,建立政府指导价工作机制,真正贯彻落实本市体育场所“退租还体”,回归体育场馆为民服务公益性属性。推动社区体育设施的管理主体依法履行职责,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和修复故障设施。

  一是要多渠道打造高素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要加强体育师资的培养力度,完善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健全绩效考核的机制。探索退役专业运动员加入体育教师队伍的政策机制,在为退役运动员增加出路的同时增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二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市民健身提供高水平的公益指导。三是要加快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建设。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运动项目知识,讲好体育故事,传播体育文化。要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育科学训练水平,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学生体育素养管理有机结合,完善发现、培养、跟踪、输送有效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为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持续赋能。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体育”已成为体育发展的新趋势。要将体育领域各项公共服务进一步纳入“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平台,探索推进“随申码”与“健申码”二码合一,整合体育与旅游、文化等信息平台,加速信息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要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拓展线上服务模式,满足市民群众的居家健身需求。二是要根据疫情防控态势,全面提升本市体育赛事发展能级。要积极促成国际重大赛事回归,加强“三大球”职业俱乐部建设,支持举办电竞等新兴职业联赛。三是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市民健身设施补短板重点项目。要加强金融、税收支持政策力度,实施名牌精品扶持计划,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品牌,促进产品升级,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体育产业集团。要鼓励发展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培育体育创业企业。

  下一步,市人大社会委将认真梳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加强跟踪监督,不断推动提高本市体育发展水平。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上海市2022年市级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

  关于提请审议《上海市2022年市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和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议案的说明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上海市2022年 市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和政府债务管理情况〉 的议案》审查结果的报告谈球吧体育谈球吧体育谈球吧体育

href=""

搜索

网站地图